评论丨副会长之位扯出“绝交声明”?有失公众对学术圈的期待

时间 • 2025-11-19 21:51:42
人们
副会长
绝交
学术

人们不希望学界变成个小圈子,到处是人情世故,少了些光风霁月。

据新黄河新闻客户端报道:近日网上流传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玫发布的一份《关于我与汪海燕绝交的声明》。声明中称,同为该校教授的汪海燕(男)在与她“二选一”竞争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的过程中,不愿“让贤”且“欺上瞒下”,导致她落选副会长。汪海燕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让她深感愤怒,决定与其“绝交”。

这种高调的“绝交书”,是在社会网格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判决”。也无怪乎消息一出就迅速破圈,人们竞相谈论着这起因私人交谊而起的公共事件

目前能看到的信息,比如刘对汪的提携、汪对刘的负义,多是刘玫的单方面陈述,并且文章很快删除,其真实性还尚无确证。再者,仅从一方的有限信源,舆论其实也很难“主持公道”,二十年间的恩怨是非,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掰扯清楚的。从公众角度来说,倒不必就此对某一方的人品、“手腕”急于下判断,但是在这纷纷扰扰中,依然如窥豹一斑,折射出部分学术生态。

二人如果因为“副会长”之位如此纠葛,无论其间有什么跌宕起伏,目前的理据无非是论资排辈。无论如何,“长幼尊卑”“先来后到”云云,都谈不上学术评价,也无法放上台面,任何学者、学术成果的分量,恐怕都不是以年龄、辈分来计的。

包括“绝交书”中,刘玫说自己之所以在乎副会长的职位,是“想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有个交代”。可见这一职务依然是个有着相当分量的学术认可,那么从常识来说,这一职务就应该经历充分学界评议,体现一种公道。但从“绝交书”的情形看,这一职务却是可以“让贤”的,要么你推我让,要么你争我抢。无论如何,这不是人们理想中“给学术生涯一个交代”的方式。

当然,学者也是尘俗中人,绝无一点功利世俗之心是不可能的。他们之间当然也会有交谊、帮扶、过节、争吵乃至绝交,这些并不奇怪。不过,社会多少对于学术界还是有一些道德化的期待,人们希望学术界能保持一种清澈,至少竞争的规则是公正公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学界中人当以一种斯文、体面的方式展开竞争。人们不希望学界变成个小圈子,到处是人情世故,少了些光风霁月。

该起事件的内情也许不能完全知晓,真实情况亦有待核验,但这一场风波的社会观感,恐怕谈不上很好。这件事最终的结果如何,可能还有待双方更多的说法以及相关单位出面澄清。但一起个案也当引发学术界的重视,人们之所以关注这起事件,根本上仍是因为公众对学术界是有期待的。如何当得起这份期待,那么无论是学界规则抑或是学人风貌,都有值得省思的地方。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清波

编辑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