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诗歌周丨晴朗李寒:面对疫情,人们借助诗歌找到共鸣
12月10日上午,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分活动“疫情以来的人类世界与诗歌表达”主题讨论活动在成都新华宾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鲁奖获得者阎安、林雪,以及哥伦比亚诗人李戈、美国诗人小易等国内外杰出诗人参与了交流。
翻译家晴朗李寒在会上表示,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们一时手足无措。大疫之年,诗人何为?沉哀时刻,诗歌安在?这个问题,又一次严峻地摆在诗人面前,需要刻不容缓地作出回答。“面对现实的灾难,我几乎失语。有对自身渺小、生命无常的无奈,也有对人类命运的不安,对死亡的恐惧。眼前平静的生活是多么容易破碎。”
晴朗李寒
晴朗李寒认为,我们不必反复向人们解释诗歌“有用”“无用”的道理。人类历史千万年,诗歌一直伴随着人们,只要人还是生物体,还有情感,那么诗歌也就不会消亡。俄罗斯诗人英娜·丽斯年斯卡娅曾经说过:我个人认为,诗歌是人类语言的最高表达形式。诗歌是人类精神的精华,是文学的灵魂。诗歌给人以慰藉,使人变得高尚,给人以活下去的力量。
晴朗李寒看到诗人用写下的诗句歌颂抗疫一线的救护人员,抚慰失去亲人的人们伤痛的心灵,激励人们勇敢坚强地活下去,表达战胜疫情的信心。他还看到,那么多的人在用不同方式,通过各种平台在阅读诗歌。肉身可以隔离,而人们的情感无法隔离。人们借助诗歌,找到了共鸣。
“如果要我举出实例,那么我首先会想到武汉诗人阎志。”晴朗李寒说,在疫情爆发的中心,阎志身体力行,率领公司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一线抗击疫情。“正是受他们爱心的感召,我也向他们的基金会捐了一些钱,通过他们购买了图书,赠送给了那些抗疫的医护人员,算是尽了点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还有诗人巫昂,以公益群组为单位,积极捐钱捐物,着手细节,为深陷疫区的人们着想,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着实令人感动。应该说,武汉在这样短时间内能有效地扼制住肆虐的疫情,与他们这些人的奉献是密不可分的。”
红星新闻记者邱峻峰曾琦
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