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四城四媒明日一起“城”势而上,论坛亮点看过来
2021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时,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在哪里?城市群未来的发展之路又在哪里?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红星新闻、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四大主流媒体强强联手,共同推出“‘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特别策划,通过一组深度观察和一场线上论坛,为城市群未来发展之路,贡献亮与光。
3月7日-8日,为期两天的1场主论坛和4场分论坛即将开启。20多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将在“云端”集结,共话时代机遇。
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当前面临哪些壁垒和挑战?
城市群怎么样一体化发展?当前还面临哪些壁垒和挑战?不同城市群如何走好协同发展之路,同时又突出自身发展特色?
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项新使命。
3月7日下午13:30-15:00,“‘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特别策划分论坛之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将直面这一问题。
这场论坛的发言嘉宾,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课题组牵头人王福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西南财大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
他们刚好分别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个城市群,从不同视角回应这一时代之问。
作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的最年轻专家,来自上海的陆铭就辛辣提出,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普遍建设的区域发展方式,已经转变为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
身处“第四极”的杨继瑞则深刻认识到,随着RCEP的签署,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稳外贸、稳外资意义重大,“下一步要加大与其他三大城市群的互联互通,形成南向开放通道的一个重要节点,为加速双城经济圈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新的动力源”。
“十四五”期间,城市群是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一体化”的程度还应更大,同时,不同城市群间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还意味着要各自寻找到突出自身发展特色的协同发展“新路子”。
时代发展,需要慧眼观察者。这场论坛的发言嘉宾,就是这个时代最智慧的观察者们,他们拥有对中国高质量发展最敏锐的嗅觉。本次论坛上,专家学者将直面一系列关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最犀利的问题。
对话未来城市
寻求城镇化下半场的城市发展路径
3月7日下午15:00-16:30,“‘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特别策划第二场分论坛——《未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将把目标聚焦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未来城市将如何呈现?城市群如何“攥指成拳”高质量发展?城市群如何通过“示范引领”推动改革向深?4位深耕城市规划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将给出他们的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曾主持过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四川天府新区规划等重要规划课题。他将线上分享城镇化“下半场”的城市发展路径。“人的城镇化”是李晓江长期关注的话题,在他看来,“以人为本”首要的是研究人的空间需求,人的公共服务需求。
日本日建设计社长,日本一级建筑师大松敦将以“TOD开发如何实现对人的关注”为主题做线上演讲。东京,是全球著名的“铁轨上的城市”,密织的轨道交通网络担负着每天4000万人次的出行需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TOD),被认为是“东京之所以成为东京”的一条重要营城经验,也是全球许多城市向东京“取经”、用以解决“大城市病”的方案。大松敦将介绍他在日本和中国作为一个城市设计师的经验和基于这些经验的建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关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并认为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词。尹稚认为,城市群内部,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现象非常明显,未来国家中心城市将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最主要的主体。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将以“底线思维”对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减灾思考。进击的城市也应当是韧性的城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具有现实紧迫性。
中国城市在迅速崛起,用新理念下的新路径,塑造或正在塑造不同特色之下的世界城市样本。
一场论坛,带你照见未来。
新发展格局下
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3月8日9:30-11:00,“‘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特别策划将开启企业家专场。《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的机遇与挑战》分论坛中,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煜、携程集团CEO孙洁,将分别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支持和人才培养、民航业发展、旅游城镇经济群等领域,从企业自身实践分享他们对新格局之下新机遇的观察与思考。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李书福所在的汽车制造业,也正面临着新能源汽车的挑战,和创新转型的迫切需求。
在论坛上,李书福将分享吉利集团创业35年来的心得体会,以及他对未来汽车发展的六个洞见,包括汽车变革需要产业跨界融合、“安全、健康、可再生”的永恒主题、无人驾驶的趋势等等。
“传统汽车转型非一日之功。”李书福认为,传统汽车与电动汽车还能共存相当长一段时间,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拐点。“当前,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坚定信念,才能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刘永好则注意到,在“十四五”规划中,对于三农问题非常关注。
在刘永好看来,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良种是农牧业的核心力量,其意义相当于计算机领域的芯片。”中国的农业企业如何立足于世界,免遭被国外“卡脖子”?如何完善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刘永好都将在论坛上带来他的思考和新希望集团的答卷。
疫情影响下,民航业遭受重创。但春秋航空却在一中上市航司中杀出重围,其股价相比疫情爆发时期的最低价已经翻了约一倍有余。
春秋航空是怎么做到的?王煜根据自己的经验,探讨了航司在调整航线、降低成本的管理智慧。对王煜而言,他也在2020年看到了游客们出境旅游需求转移至国内,给部分国内旅游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在“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以成都、重庆为首的经济群能否带动周边省份旅游的发展?如何打造西部旅游城镇经济群?深耕旅游领域的携程集团CEO孙洁也将结合携程的经验,带来她对成渝城市群旅游版图的规划书。
回问城市人本初心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3月8日下午13:00-15:00,“‘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特别策划第四场分论坛以《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生活家”,将在线畅谈生活之美。
场景理论代表人物、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新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团队领军人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将作为首位“生活家”,带来他对城市多元化场景营造的思考。
曾经人们谈论城市生活,大多会围绕空间、场地,及其塑造的视觉、感官的体验来品评。但如今,人们更多会谈论“场景”。多元化、特色化的一个个场景,赋予了城市生活新的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克拉克教授被称为“场景理论”之父。多年来,他聚焦场景研究,从美学和消费维度,比较不同城市的邻里文化,形成了大量学术成果。在他看来,在人本城市价值愈加突出的当下,场景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也是此次论坛的演讲嘉宾。作为设计领域的大咖,他领衔14人团队完成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也曾因设计了广州市首个城市形象LOGO而被人熟知。他的创意设计让人看到了视觉之美,而那背后,灵感来自城市,智慧源自生活。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社会设计方向教研室主任周子书将带来一场名为《城市即人》的分享。他是地瓜社区的创始人,7年前,他用自己的毕业设计,将北京一处社区中的闲置空间加以改造,“地瓜社区”由此诞生。如今,地瓜社区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一种创新形式,让共建、共治、共享,得以实践。本次论坛,他将带来关于社区共享空间打造的全新观点与背后故事。
盈展数字商娱主席司徒文聪,既是新一代创新商业零售的先行者,也是“CURETAIL策展型零售”提出者。他致力于打造创新新经济商业的发展,曾参与上海的“新天地”城市改造项目。他策划的“潮流文化策源地”百联TX淮海年轻力中心的开业,很快跻身城市打卡地标,也帮助上海进阶为亚洲的潮流文化集聚地。他将带来一场题为《以消费之名,重新定义城市》的演讲,在他看来,全新的消费形态,创意的消费体验,是营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如何重新定义生活之美?如何升级幸福质感?一场论坛,将开启新的视角,带来新的答案。
特别提示:3月7日、8日,“‘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线上论坛将持续两天推出。论坛将全程在红星新闻、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客户端同步在线播出;同时,还可以登录腾讯新闻客户端、央视频app及微博搜索“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收看论坛。敬请关注!
四大城市群联动报道组记者邹悦钟茜妮俞瑶王垚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