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宁跑外卖挣三千 不当工人五六千”,正确看待劳动力迁徙

时间 • 2025-11-09 11:04:27
制造业
需求
劳动力
下降

制造业工人转型送外卖,也是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和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趋势,应对办法在于客观看待背后的产业转型逻辑,积极引导,顺势而为。

据报道,2019年,中国快递业务从业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餐饮外卖员总数已突破700万人。2020年的疫情更是加剧劳动力产业间的移动,某平台曾公布数据:疫情期间两个月内新增骑手58万人,其中40%来自制造业工人。

产生这种跨行业的劳动力“迁徙”,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一是劳动力迁移与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变化密不可分,随着服务业占比逐渐攀升,服务业从业者收入和待遇以及工作环境水平各方面整体开始强于制造业基础工人;二是许多人看重送外卖等服务业工作时间更为灵活,而倦于机械性的生产线工作。

目前,制造业存在着渐趋明显的劳动力结构性需求下降现象。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体劳动力需求增速放缓甚至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是部分特定领域和工种需求上升,而工作技能要求不高的劳动力需求下降。

《资本论》第二卷中就谈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升,固定资本占比会越来越高,而流动资本的比重则会逐步下降。现实反映就是制造业用工需求总体下降,需求结构有所变化。牛津经济研究院曾发布报告指出,每增加一个机器人,就会减少1.6个工作岗位,到2030年,全球制造业就业将因此减少2000万。

而且,从制造业本身来说,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是客观必然趋势,也是行业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然过程。低技能要求的重复性工作未来会更多被智能化的机器人所代替,劳动力也得以从环境恶劣、枯燥乏味的生产线中解脱出来,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都将得到显著提升。

再从服务业角度来看,外卖等行业模式虽然经历了疫情的繁荣,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区团购、药物网购等新兴业态仍在不断产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正在养成与固化,因而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与制造业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劳动力的迁移呢?不妨重视这样几个方面。其一,要正确看待制造业劳动力需求结构性下降。这种劳动力变化是产业客观发展的必然,所以,限制劳动力流动是不可取的。可以通过大数据等科技建立灵活用工平台,对接供需两端,顺应劳动力流转的趋势,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降低摩擦性失业,提高就业效率。

其二,要积极应对劳动力需求结构性下降所隐含的特定领域用工需求上升的现象。结构性下降,意味着虽然总体上有所下降,但是在某些特定方向上的劳动力用工需求仍在上升,比如一些技术工种和管理型人才。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体制的变化和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链条,随着产业转型和发展的趋势来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化人才,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供需不平衡。同时,对于制造业的存量工人,也要积极开展在岗培训,充分发挥经济学中“干中学”的作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优化工作环境,减少低端重复性工作。

其三,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用科技创新来填补制造业产业链下端劳动力的流失,这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体现。部分技术工人的转移,还是会短时间在制造业内部带来工位空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这实际上是转型和变革带来的阵痛。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和数字化服务企业的紧密合作,或可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道路疏通障碍,提供财政补贴、公益培训等相关支持,帮助企业渡过这个阶段,平稳实现转型升级。

综上,笔者以为,制造业工人转型送外卖是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和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应对办法不在于逆势而行,阻碍劳动力流转,而在于客观看待背后的产业转型逻辑,积极引导,顺势而为。调整教育体系方向,推动数字科技进步,提高制造业、服务业生产效率,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和优化工作环境。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盘和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