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降幅93.3%!700元心脏支架落地成都后,冠脉扩张球囊价格迈入百元时代

时间 • 2025-11-11 22:54:08
万人
成都
就医

医疗保障体系如何多层次发展?医用耗材集采工作又是如何开展?罕见病用药如何保障?4月22日,成都市医保局召开医保守护幸福美好生活集中采访会,会上,就医疗保障体系多层次建设、罕见病用药保障、异地就医、医疗救助、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等市民关注话题进行介绍。

其中,备受关注的“惠蓉保”首年参保量达到310万人,最大单笔赔付达到41.67万元,预计首年度试点总体赔付金额约3500万元。在罕见病用药方面,2021年罕见病资金规模达6768.65万元,目前共有7个罕见病药物纳入保障范围。同时,国家组织第一、二、三批药品集采价格平均降幅达52%,冠脉支架集采价格平均降幅达93%,省际联盟冠脉扩张球囊集中带量采购价格最大降幅达到93.3%。

冠脉扩张球囊最高降幅93.3%

7个罕见病药品纳入保障范围

今年1月,700元心脏支架落地成都的消息刷爆市民“朋友圈”,如今越来越多价廉物美的医用耗材也将出现在各大医疗机构。“成都市医保局承担了‘六省二区’省际联盟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今年2月2日完成集采开标后,冠脉扩张球囊价格迈入了百元时代。”成都市医保局医疗保险处处长张宁介绍,冠脉扩张球囊均价从3248元下降至327元,平均降幅达89.9%,最高降幅达93.3%。预计联盟省(区)将节约采购资金11.05亿元,其中成都节约了0.78亿元。

不仅是医用耗材价格的下降,在罕见病用药保障方面,成都也有突破。张宁表示,成都以“费用可控、责任共担”为原则,以“一资金、两机制”为核心,体系化解决了罕见病用药保障难题,在全国属首创,获得了罕见病患者、业界专家、国内同行、医药企业的一致好评。目前,首批7个罕见病药品纳入保障范围,成都市相关罕见病患者已陆续用药,预计将有约124名罕见病患者受益,年支付金额约3443万元,极大地减轻了罕见病患者家庭的医疗支付负担。

此外,在医疗救助方面,成都已形成了资助参保、门诊救助、一般住院救助、大病住院救助、补充医疗救助、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和“一站式”联网结算服务的城乡统筹6+1医疗救助机制。2021年1月至3月,资助参保14047人,资助资金481万元。门诊救助16769人次,救助资金2455万元;住院救助21370人次,救助资金2224万元。

新增异地就医医药机构1735个

一季度113万人次办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据了解,在2020年,成都新增异地就医医药机构1735个,目前成都异地就医定点医药机构达到12907家。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899家定点医疗机构均开通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

“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备案服务,成都开展备案不见面服务,参保人员凭医保电子凭证、身份证或社保卡,通过四川医保手机APP,即可办理异地就医自助备案服务。”成都市医保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东青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成都还实现了异地就医备案全城通办,从今年4月1日起,在成都市范围内打破属地办理的限制,由申请人自行选择成都市范围内任一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异地就医备案业务。

同时,成都还新增取消备案地区,在成都平原经济圈取消异地就医备案的基础上,取消成都参保人员到米易县就医需备案的刚性规定,为3万余成都在米易居住的“候鸟”老人解决了备案难报销繁的问题。而在西南片区跨省门诊联网结算方面,成都积极协同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医疗保障部门,开通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目前,四省区16个城市已开通门诊联网结算,5万余名群众受益,双向结算费用近6万人次,结算金额1000万余元。

“在国家医保局支持下,成都成为全国首批自助备案试点城市。下一步,将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微信小程序,办理异地就医自助备案服务。”王东青介绍到,在2021年1季度,有228万人次外地参保人员在成都市联网直接结算,涉及医疗费用总额35.4亿元,医保支付18.4亿元。成都市共有113万人次参保人员办理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涉及医疗费用总额5.8亿元,医保支付2.9亿元。

长期照护保险覆盖1372万人

成都1.37万人享受上门服务19.8万次

据介绍,成都作为全国首批15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之一,自2017年7月在城镇职工中进行了先行试点。那么,试点情况怎样?

据成都市医保局生育长照处处长刘小毛介绍,经过3年的实践,2020年7月,成都启动了新一轮深化试点,提高城镇职工长期照护保险保障水平,实施居家照护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推进社会支持类上门服务。自2021年起,陆续将成年城乡居民和省本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纳入制度保障范围。

截至3月,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覆盖1372万人,累计受理失能认定申请5.17万人,评估通过3.86万人。支付待遇65.43万人次,7.55亿元。引进各类市场主体150余家参与提供专业照护服务,为全市提供照护产业相关岗位3万余个。

其中,截至今年3月,全市成年城乡居民参加长期照护保险428万人,通过失能评估3531人。省本级参保职工参加长期照护保险24万人,通过失能评定463人。

同时,成都还在全国率先开展居家照护从业人员免费规范化培训,推进居家照护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师资、教材、课程、管理“四统一”。创新建立居家亲情基础照护服务与机构上门专业照护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供给模式,对于城镇职工失能人员,居家照护从业人员不能提供或专业要求高、风险难度大的服务项目,由专业机构为其提供上门服务。截至2021年3月,成都1.37万人享受社会支持类上门服务19.8万次,基金支付1887.25万元。

红星新闻记者邓文博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