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农村部答红星新闻
昨日(2月21日),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着重提到要“打好种业翻身仗”。2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回答红星新闻记者关于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提问时表示,种业处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总的来讲,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也是可控的。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
张桃林表示,当前,我们国家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种子能够靠我们自己来解决,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现在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这些都为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的保障和支撑。
对于当前种业形势,张桃林表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要看到我国种业发展还有不少不适应性和短板弱项,迫切需要下功夫来解决。首先,从品种水平看,差距比较明显。我国的大豆、玉米现在的单产水平还不高,只有美国的60%不到,蔬菜国外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到13%。其中,耐储的番茄、甜椒等少数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还比较大,超过了50%。生猪繁殖的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特别是白羽肉鸡,它的祖代种鸡主要还是依靠进口。这些品种方面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相关产业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从种业自身来看,问题也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包括有些地方土种、还有一些珍稀濒危的种质资源消失风险还在加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在育种的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种业创新的主体企业竞争力不强,存在小、散、低、重这样一些问题。
“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用种安全的要求更加迫切,人民美好生活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一些高品质的、有特殊功能的品种和产品,我们还比较缺乏,需要培育更多的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饲、宜机(适宜机械化)的专业优良品种。”张桃林说,目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从而实现种业的跨越式发展。
张桃林强调,下一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涉及到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就是整个种业全链条各个环节。总的来讲,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三保”要求,遵循种业创新发展规律,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具体来讲,主要是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种质资源要保起来。要抓紧开展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资源的调查收集,把这些基础性工作要做好。实施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评价,建好国家种质资源库,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二是自主创新要活起来。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特别是当前要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育种联合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同时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特别是要推进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的建设。
三是种业企业要强起来。要遴选一批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深化种业“放管服”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四是要把基地水平提起来。要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建好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和水产原良种场,健全良种供应应急保障体系。
五是市场环境要优起来。核心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严格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包括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三大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依法治理四种能力。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