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蓝天”新目标:“十四五”末,争取优良天达到300天以上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81.9%,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PM2.5浓度降至39.8微克/立方米,臭氧等其余五项指标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遥望雪山”约70天……近日,成都晒出2021年“蓝天”成绩单。
作为一座能远眺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人口大城市,下一步成都如何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让市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不断提升?新的目标已经确立。“‘十四五’期间,争取PM2.5的浓度持续下降,争取空气优良率不断提升,‘十四五’末达到300个以上优良天。”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透露。
▲在成都遥望雪山嘉楠摄
刷新“气质”新纪录,成都有何秘籍?
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创新突破治理难点!
臭氧是影响成都优良天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依托成都大气院士工作站,成都被选为西南地区参与全国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的唯一城市,联合张远航院士团队、北京大学深入开展臭氧及前体物大型联合观测实验、污染成因及生成机理研究,建设5个臭氧及光化学科研监测平台,开展彭州及周边臭氧污染动态管控评估体系研究等臭氧污染防治技术攻关。
在观测科研基础上,出台全国首个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成都市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一次为期7天的臭氧污染预警,期间削减了5天臭氧中度、重度污染天。
“我们的经济总量比较大,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应比较大;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00多万辆,每年增加30万辆左右,所以秋冬季的大气攻坚难度是非常大的。”张军坦言,这是一种考验,怎么预防不出现重污染天或者是减少重污染天,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成都聚焦主要污染源分类施策、标本兼治,努力实现管得住、管得好。比如,在移动源防治方面,统筹“油路车”全链条监管,新增新能源汽车10.7万辆,保有量占比提高至4.2%;提标市级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东部新区等8个区(市)县全域禁用国Ⅲ以下机械。再比如,实施工业源深度减排,成都全面开展第二轮“散乱污”专项整治,摸排工业、服务业、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领域“散乱污”经营主体5836家,已整改4935家,完成率84.6%,腾出环境容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钢铁产能置换减量71万吨,无违规新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关停或淘汰34户企业落后产能;实现大蒸吨燃煤锅炉“清零”,完成76台工业窑炉淘汰和电能替代;对6679家涉气重点企业开展绩效核定并制定应急减排“一厂一策”方案。
新目标:“十四五”末,成都争取优良天达到300天以上
“虽然2021年取得了299个优良天,但大气污染防治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为此也已经划定了今年的工作重点——2022年,成都将加快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从源头上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点抓好一季度重污染天气应对、大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夏治臭氧、冬防雾霾”等工作,在分类防治移动源、工业源和城市面源上谋划打好几个标志性战役,深化成渝地区联防联控,确保空气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力争尽快实现全面达标。
一个新目标已经初步划定。“‘十四五’期间,成都争取PM2.5的浓度要持续下降;争取空气的优良率要不断提升,去年是299天,‘十四五’末的时候,成都争取能够做到300天以上。”谈及目标,张军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成都不仅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更不忘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专项提升方案,着力打造成都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总体来讲,‘十四五’期间,我们在大气、水、土壤这三个目标都要持续改善不断向好。”
张军表示,下一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将牢牢把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从结构上、源头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努力为市民群众供给更优生态产品、创造更多生态福祉。
红星新闻记者李彦琴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