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整体实力在世界第一方阵中靠前
5月17日,教育部召开第二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把教育部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方面的工作归结为做了三件大事,即“三个力”:一是提升国家“元实力”的事情;二是提升国家“硬实力”的事情;三是提升国家“锐实力”的事情。
据介绍,第一,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升国家“元实力”。教育部从2009年起就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1.0版。2018年,教育部再次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2.0版,在77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的创新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累计吸引1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96%的毕业生仍然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和进行研究工作,假以时日,他们将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主力军。在这十几年1.0和2.0版的工作中,一批非常突出的科技新星已经崭露头角,形成了“选拔设通道、培养留空间、评价长周期、保障建特区、协同聚合力”的育人中国模式。
这样的育人模式已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肯定,今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从规模、结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和部署,意在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
第二,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版,2017年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教育部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新工科建设的最重要核心议题,几乎所有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工作。在这几年里,教育部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本科专业71种,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了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教育部还会同工信部、工程院等国家和相关部门,布局建设了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个一流网络安全学院、50个现代产业学院、33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教育部还支持1100多所本科高校与近800家企业合作立项了3.7万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112亿元。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整体实力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而且在第一方阵里面还很靠前。我国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科技人才,涌现了一批行业领军人物,支撑了中国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和正在形成的第一制造强国地位。
第三,培养了一批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提升国家“锐实力”。比如教育部近期在12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来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探索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把它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交织在一起共同推进,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推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工农协同,来培养一批能够引领和示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拔尖创新人才。
吴岩表示,教育部通过“元实力”的人才培养,要解决“卡脑子”的问题;通过“硬实力”的人才培养,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通过“锐实力”的人才培养,要解决创造创新的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实习记者胡伊文北京报道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