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乡村振兴喜剧题材——电影《二八时代》

时间 • 2025-07-28 06:21:08
中国
时代
电影
乡村

今年97岁高龄的老作家徐光耀曾被誉为“小兵张嘎之父”。他曾经在一篇随笔中有过一段论述,好作品要经得起“三看”:第一遍被其全身心感动;第二遍看出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风格特点,唤起诸多理性思考;第三遍就会发现“瑕疵”基至问题,因为电影也被称之为“遗憾的艺术”。

由中共邢台市委宣传部、平乡县委宣传部联合摄制,河北守敬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剑河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邢台帝诺玩具科技有限公司、河北锦溪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红缘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农村题材院线电影《二八时代》。

对于这部电影我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审看过不下五遍。一是作为河北省电影局审片专家初次审看此剧便给以激赏,尽管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还是给了4.2分(总分5分)。好在制片团队悟性较高,按照专家组意见做了(包括音乐、调色、镜头叙事逻辑等诸多元素)认真修改,顺利拿到了公映许可证。2020年初,一位中年人到我办公室自报家门,说是电影《二八时代》的出品人,守敬传媒董事长董德青。他是带着刚刚拿到“龙标”的喜悦站在了我的面前,递给我一个U盘,说是这里有《二八时代》,请我给写一篇文章。我们加了微信,董总推给我十几篇介绍平乡自行车基地、童车基地、自行车博物馆、自行车马拉松等图文和视频链接。从此,我对邢台平乡开始了了解,渐次爱上了这片热土和诚朴热情、敢闯敢干、敢爱敢恨、勇于开拓、奋进新时代的平乡人。

二是深入开掘人物的情感世界,塑造性格丰富的人物形像。人是高级情感动物,艺术典型为情而生,因情不朽。一部《红楼梦》写尽人间情世,一部《人世间》,写尽情感世界中的人间事。张艺谋导演的经典爱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生动细腻展开两个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塑造出两个性格丰满的艺术典型。电影《二八时代》成功借鉴、大胆创新,用近乎于“虐情”的手段,揭示了潘建成和伊春玲两位男女主人公矛盾、复杂的情感世界,从而刻划出两位“乡村喜剧”中性格丰富的“悲情”银幕典型。正应了郑板桥那句千古名句“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是得益于年轻导演与年轻演员的准确表现。导演赵朋明,虽然名气不太大,但导剧认真,悟性极强。潘建成的饰演者郑中玉,一位阳光帅气的山东籍青年演员,虽然没有从军经历,但饰演40多年前的退伍老兵,“兵”气十足。此次重点要说说伊春玲的饰演者郑迪,一位地道的平乡土生土长的姑娘。她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学士,那年刚考上韩国某学院电影学博士,由于受疫情影响,在国内上网课。正是种种机缘巧合,被导演召进剧组,担纲女一号。扮演一位集万千苦难于一身的“女苦主”,也许是因为平乡人自带的“苦情基因”之故,她刚一出道,便把“这一个”青梅竹马、寒窑弃妇、困境情种演绎得“本色天成”。电影首映之后,深受观众喜爱,还得到许多导演青睐。

一部农村题材电影,为什么今天拿出来看还有新意?主要原因是编创团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该片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平原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一位复员战士潘建成因为凑不上“三大件”之一的一辆“二八”型自行车,令一桩美满姻缘历经坎坷又终成正果的凄美爱情故事。影片真实、艺术地再现了年轻的主人公们为了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生活,自发地走上了“组装自行车”的创业之路。在看似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中,展现了那一代人“平凡世界”中不平凡的励志精神。他们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者,更是改革开放的“拓荒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电影《二八时代》用小切口讲述大主题,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用催人奋进的光影旋律,致敬不断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人民,是紧贴时代脉搏、契合时代主题的一部力作。观看电影《二八时代》,有利于展示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生动实践,有利于鼓励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有利于推进文化振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作者系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汪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