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碳中和机制亟需数字化的强化和完善
“双碳”时代,碳信用可能是最富创造力的市场化碳中和机制之一。
所谓碳信用,是指经过核证的减排量。购买他人的碳信用抵消自己的碳足迹,也就是自己的碳排放量,这是国际国内一种相对成熟的市场化的碳中和机制。
9月7日,在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分论坛上,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在谈到这一话题时呼吁,“碳中和机制亟需数字化的强化和完善”。
▲何锦峰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
他指出,碳信用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要注意到这些项目的开发,大量的工作是靠人的传统的工作方式来做,受人的主观思想、客观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在项目减排量的客观公允性,计算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有时候难免得不到充分的保障,这就需要用数字去强化。
红星新闻注意到,目前,国内碳市场交易产品包括碳排放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及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交易产品。成立于2011年9月的四川环交所,是全国目前唯一一家集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水权交易为核心主业的环境资源交易平台,并为全社会节能减排降碳提供投融资及其他增值服务。
比如,何锦峰介绍,在碳源端减排方面就可以包括能源优化、技术改造等。能源优化是指能源生产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而对用能单位来说也需要进行需求侧结构调整,包括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
何锦峰表示,“信用”关键就体现在“核证”一词上,核证是表象,实质是信用背书。整个信用背书贯穿于项目开发的监测、报告、核查(MRV)全过程,期间各种备案、各种公示以及相关的第三方审定机构、核查机构、评审专家组、主管部门都为核证减排量做了信用背书。
值得注意的是,达成碳中和目标是需要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并重的,实现增汇是直接行为,间接行为方面,购买碳信用现在是国际国内已经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
此外,何锦峰也提到,碳中和的平台也还需要数字化的完善,“国内国际可能都有很多碳中和平台,但是参差不齐,除了加强管理,还要求碳中和平台有一定的资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其程序和系统本身要可核实、可追溯”。
红星新闻记者邹悦摄影记者王效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